商品说明:
本书竖内第一本系统建构礼仪师相关服务内容理论与实务的书籍。从2002年殡葬管理条例对礼仪师职掌规范以来,有关礼仪师职掌进一步的内容究竟应该包含哪一些,其实并没有较完整的交代。但是,对礼仪师而言,这样的内容探讨非常的重要。如果我们对礼仪师的服务内容不清楚,那么我们就很难提供合适的服务,也很难让消费者获得真正的满意。所以,为了全面性了解礼仪师服务的内容,作者将这十年来有关礼仪师与殡葬服务的探讨成果汇聚成册,希望对礼仪师与殡葬服务的了解与执行可以有理论与实务上的贡献。
序
我们而言,《礼仪师与殡葬服务》并不是我们第一本讨论这个问题的书。过去,我们在二○○三年一月就曾经出版过另一本与礼仪师有关的书,就是《礼仪师与生死尊严》。不过,在那一本书中,我们对于礼仪师的讨论并不成熟也不完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我们对于礼仪师这个课题最初的讨论。在当时的时空背景下,礼仪师刚刚成为殡葬业的唯一证照,初步纳入「殡葬管理条例」之中,有关礼仪师证照制度的建立还在尝试阶段。因此,无论是对于礼仪师的认知或是证照制度的建构,基本上都还不太成熟。虽然如此,从今天看来,当时的发展方向大体上并没有太大问题。所以,我们依旧延续过去的轨迹,并且将后来的发展并入其中,让整个礼仪师的叙述能够更加完整。
原先,礼仪师并不是政府部门所希望使用的殡葬服务人员正式称呼。对他们而言,司仪才是他们希望使用的称呼。但是,在客观形势比人强的情况下,民间殡葬业者所使用的礼仪师称呼后来取代了司仪的称呼。表面看来,这是一个使用者的问题。其实,深入了解的结果,就会知道这是一个本质的问题。因为,礼仪师称呼的胜出主要不是来自民间使用的结果,而是意义较为合适所致。如果我们对于台湾的殡葬服务真的有所了解的话,那么就会知道司仪只是整个殡葬服务的一环。虽然过去有个阶段,司仪似乎掌握了整个殡葬服务的大权,但是在实际运作的影响下,最终殡葬服务的大权还是回归礼仪师本身。这个转变的发生,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就是礼仪师才能真实反映我们殡葬服务的真意。对我们而言,我们殡葬服务的核心关键与西方不同。对西方人而言,礼仪师的殡葬服务核心是在遗体的处理上,因此,他们非常强调防腐的专业技能。所以,他们的礼仪师称为殡葬指导师。至于我们就不一样了,我们是以礼俗为主在提供服务的。因此,我们的礼仪师就称为礼仪师而不是别的。
就是基于这样的内涵,礼仪师成为整个殡葬服务的主导者。可是,过去在死亡禁忌的影响下,礼仪师的服务范围十分有限。尤其是在早期土公仔的时代,殡葬服务原则上只限于死后的丧事处理。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整个家庭结构的改变,过去的丧事服务已经不足以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于是,在西方殡葬服务的影响下,我们的礼仪师就从过去的单纯丧事服务,变成带着临终关怀与悲伤辅导(或后续关怀)的服务。对我们而言,这种服务范围的改变不只是一种生意竞争的手段,更是一种服务亡者与家属的真实需求。也就是这种服务范围的改变,让殡葬业的服务变得很完整,也才有能力满足现代人对于解决死亡问题的需求。
问题是,服务的扩充不代表内容的实践。实际上,在整个殡葬服务的执行上,我们并没有和过去的服务深度有很大的差别。我们唯一改善的,就是服务的品质部分。由于受到日本服务的影响,我们的殡葬服务从只要有服务就好,转向服务要有高品质的要求。可是,对现代人而言,服务的高品质与否只是有关丧礼要求中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如何藉着这样的服务,解决死亡所引发的相关问题。所以,在解决死亡问题的要求下,我们的殡葬服务虽然形式上已经往临终关怀与悲伤辅导(或后续关怀)延伸,但是实质上却还没有能力提供相关的服务。这就是这些年来我们看到殡葬改革的作法一直都在产品的改善与研发上着墨的理由。
为了满足这样的现代需求,我们认为我们不能一直停留在过去殡葬服务的平面思考上,而需要进入立体思考的深层层面。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深入亡者与家属的内心,提供真的可以帮助他们解决死亡问题的生死两相安的服务。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从礼仪师的认知与服务范围着手,设法厘清礼仪师的相关内容与服务模尸让礼仪师能够很清楚的提供服务。这就是我们第一篇要定名为「礼仪师的服务模式」的理由。在这一篇当中,我们的前三章曾经发表在《礼仪师与生死尊严》一书。不过,当时的发表并不完整,并没有将悲伤辅导的部分也放入其中。后来,随着〈从殡葬处理看现代人的悲伤辅导〉一文的完成,我们有关礼仪师服务模式的建构总算完整了。因此,在这里我们将这一部分补足。
不过,只有服务模式的建构是不够的。因为,礼仪师不是一个殡葬服务业想要怎么用就怎么用的角色,而是一个我们殡葬服务不得不有的角色。因此,在这样的考虑下,政府希望藉着证照制度的建立,让整个殡葬服务可以有全面性的提升。所以,在「殡葬管理条例」当中,礼仪师就成为未来殡葬服务的唯一证照,表示未来在提供殡葬服务时,礼仪师是唯一具有证照的专业服务者。可惜的是,这样的构想美意在其他政府部门认知不足与配合意愿不高的情况下,一波数折,至今仍在努力之中。就内政部民政司的构想,礼仪师是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的:第一个是乙级丧礼服务技术士的证照,第二个是两年工作经验,第三个是二十个殡葬专业课程的学分。
就第一个条件而言,有关技术士证照的部分主要由劳委会配合办理。最初,礼仪师的考试是请考试院配合。可是,后来法律通过之后,考试院又反悔了,认为礼仪师根本就不够格成为专门技术人员的一员。就是这样,有关考试的部分就变成劳委会的技能检定。虽然劳委会同意配合礼仪师的证照制度,但是他们不认为丧礼服务技术士需要设到三级,也就是甲级、乙级与丙级。在不断协商讨论之后,最终将丧礼服务技术士的证照考试规划成为乙级和丙级。目前,丙级的部分已经规划完成,也已实施三次考试,参与的情况大致不错。至于乙级的部分现在仍在规划当中,预计二○一二年正式开考。
就第二个条件而言,有关两年工作经验的部分仍在规划当中。不过,一般认为条件限制不能太松。因为,礼仪师的证照是一张服务的证照,如果我们的限制太过宽松,那么无论是谁,只要他曾经在殡葬相关单位待过就可以了。这么一来,对那些实际上正在从事服务的殡葬人员是不公平的。同时,也会让这些拿到证照的人只会占据证照的位置而没有实际的服务作为。所以,基于这样的考量,有关两年工作经验的限制就不能太过宽松,仍然应以实际参与殡葬相关服务的人员作为主要的应考对象。
就第三个条件而言,有关殡葬专业课程的学分目前已经有个眉目。根据内政部民政司的构想,礼仪师至少要修习二十个殡葬专业课程的学分数是不会变了。至于科目的部分,暂时是有五门必修科目,每门最高承认两学分。至于必修科目则应包括人文科学领域的三科:殡葬礼俗、殡葬生死观∕殡葬伦理学(二选一)、殡葬会场规划与设计∕殡葬文书∕殡葬司仪(三选一),健康科学领域的一科:殡葬卫生学(含殡葬后续关怀),社会科学领域的一科:殡葬服务与管理(含殡葬政策与法规)。表面看来,这些课程的规划是以「殡葬管理条例」有关礼仪师职掌的内容为主。不过,经过我们仔细了解,就会发现这样的规划并没有完全按照礼仪师的职掌。例如临终关怀的部分就不在其中,悲伤辅导的部分也不见了。虽然有人可能会说这两者可以被包含在殡葬后续关怀里,甚至放在殡葬卫生学当中。不过,如果我们清楚这些课程的分际,就会知道这样的合并是错误的。因为,临终关怀是在探讨临终的问题,而悲伤辅导则在探讨死亡所引发的悲伤问题,两者都不是殡葬卫生学与殡葬后续关怀所能涵盖的。所以,这就是我们要在本书的第二篇探讨「礼仪师与证照」的理由。在这一篇当中,我们提供三章讨论这个课题:第五章是「殡葬业与证照」、第六章是「关于礼仪师证照考试建构过程中的一些省察」、第七章是「礼仪师证照考试科目之我见」。
除了上述的服务模式与证照的问题之外,礼仪师还有更实际的问题,就是实际服务的问题。目前,有关礼仪师实际服务的问题并没有太多讨论。但是,有关这个问题的讨论却很重要。因为,如果我们没有确实了解目前的服务状况,那么就不清楚殡葬业的服务水准做到什么程度。因此,在第三篇当中,我们用两章的篇幅处理这个课题:第八章就是「台湾殡葬服务的发展趋势」、第九章就是「海峡两岸殡葬服务比较」。对我们而言,这两篇论文虽然都是以前的旧作,但是对于殡葬服务的了解与判断并没有因此而跟不上时代。相反地,这两篇文章的了解与判断仍然贴合着殡葬服务的脚铂值得一般对殡葬服务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最后,在第四篇「殡葬服务与创新」的部分,我们放了两篇文章:一篇是「殡葬业者如何处理临终病人回家的问题」、一篇是「人生的最后告别──如何安顿亡者:从殡葬服务到后续关怀」。我们放这两篇文章的目的,在于让一般对殡葬服务创新有兴趣的读者了解,殡葬服务的创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一般的情况下,我们对于殡葬服务创新都存着一种不正确的想法,认为只要和现有的作法不同就是创新。其实,这样的创新想法太过简单。实际上,殡葬服务创新是有标准的,这个标准就是建立在殡葬服务需求的满足上。如果我们的服务创新不能满足这个标准,那么这样的服务创新是没有意义与作用的。所以,我们的服务创新不是盲目的,而要根据亡者与家属的殡葬需求来构思与创发。例如有关回忆光碟的制作,一般都把重心放在告别式的纪录或亡者生平的回顾。问题是,这样的方式恰当吗?对亡者与家属而言,回忆光碟存在的目的,不是为了唤醒他们痛苦的回忆,而是要让他们更有动力走向未来。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调整回忆光碟的制作方尸让回忆光碟不只是一种睹物思情的产物,而是一种让我们可以从中汲取资粮更有动力走向未来的产物。在此,有关亡者意义与价值的挖掘,就成为决定回忆光碟成功与否的关键。如果回忆光碟制作成功了,那么家属就不会认为回忆光碟只是痛苦的代表。如果回忆光碟制作失败了,那么家属就会认为回忆光碟只是痛苦的印记。所以,关键就在于我们对于回忆光碟抱持着什么样的态度与想法。如果我们确实了解回忆光碟是要协助亡者与家属解决死亡所带来的分离问题,那么我们就会知道怎样的作为才是恰当的。
在此,我们还是要不免于俗的感谢一些人。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家人这些年的支持与协助,尤其是我的内人林慧婉女士,让我可以在殡葬研究的路上走得没有后顾之忧。其次,我要感谢一些好友,尤其是阮俊中与王思方夫妇,让我有机会利用课堂把我对殡葬服务的想法形构出来。最后,更要感谢阎富萍总编辑以及她的团队,让我有机会将这些年来对于殡葬服务的研究成果,呈现给所有对殡葬服务有兴趣的读者。希望经过这本书的出版,未来有更多的人能够投入殡葬服务的研究与发展。这不只是我的期盼,也是所有亡者与家属的期盼!
尉迟淦 敬书
二○一○年十一月十三日
目录
自 序
第一篇 礼仪师的服务模式
第一章 殡葬礼仪师的新作法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殡葬礼仪师的意义
第三节 殡葬礼仪师的现行服务模式
第四节 一些问题的省思
第五节 殡葬礼仪师的服务新模式
第六节 结论
第二章 从殡葬处理看现代人的临终关怀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殡葬处理与临终关怀
第三节 现代殡葬处理中的临终关怀
第四节 对上述临终关怀的省思
第五节 临终关怀应有的服务
第六节 结论
第三章 台湾丧葬礼俗改革的现代化尝试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台湾丧葬礼俗的现况与问题
第三节 台湾丧葬礼俗的省思
第四节 台湾丧葬礼俗改革刍议
第五节 结论
第四章 从殡葬处理看现代人的悲伤辅导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传统殡葬处理中的悲伤辅导作法
第三节 社会变迁所衍生的悲伤辅导问题
第四节 现有殡葬人员的悲伤辅导作为
第五节 礼仪师应有的悲伤辅导服务
第六节 结论
第二篇 礼仪师与证照
第五章 殡葬业与证照
第一节 殡葬业是否需要证照?
第二节 证照化的相关问题
第三节 对证照考试科目的初步反省
第六章 关于礼仪师证照考试建构过程中的一些省察
第一节 礼仪师证照设立与考试的一些困扰
第二节 上述困扰的解决可能
第三节 实际解决的方向
第七章 礼仪师证照考试科目之我见
第一节 有关礼仪师证照考试困扰的再省思
第二节 有关参考国外经验的可能性
第三节 我们对礼仪师证照考试应有的态度
第三篇 殡葬服务的现况与发展
第八章 台湾殡葬服务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台湾殡葬服务的现况
第三节 对上述服务现况的省思
第四节 人性化的殡葬服务趋势
第五节 结论
第九章 海峡两岸殡葬服务比较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大陆的案例──永安集团的服务模式
第三节 台湾的案例──怀恩祥鹤的服务模式
第四节 海峡两岸服务模式之比较
第五节 结论
第四篇 殡葬服务与创新
第十章 殡葬业者如何处理临终病人回家的问题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为什么回家就可以获得善终?
第三节 一般殡葬业者的配合作法
第四节 解决问题的尝试:一些新作法的提供
第五节 结论
第十一章 人生的最后告别──如何安顿亡者:从殡葬服务到后续关怀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从神识离体的过程谈起
第三节 从神识进入中阴身阶段谈起
第四节 从殡葬服务到后续关怀
第五节 结论